当前位置:首页 > 万泰娱乐 > 正文

smt不良原因分析报告Ppt

摘要: SMT产生不良的根本原因? 1,工艺的原因,包括生产,辅料等;比如少锡,连锡,掉件等2,设备的原因,比如偏位,漏贴,飞料等3,人...

SMT产生不良的根本原因?

1,工艺的原因,包括生产,辅料等;比如少锡,连锡,掉件等

2,设备的原因,比如偏位,漏贴,飞料等

3,人为的疏忽,上接错料,加错料,用错程序,周转过程中等

很多原因都要根据你公司生产线的环境来分析,具体案例具体分析,并做好5D报告,并及里通报哦。

SMT焊接常见缺陷原因有哪些

常见的缺陷有空焊、短路、氧化、锡膏熔点未达到没能完全融化。

缺陷及原因汇总:

桥接

桥接经常出现在引脚较密的IC上或间距较小的片状元件间,这种缺陷在我们的检验标准中属于重大不良,会严重影响产品的电气性能,所以必须要加以根除。

产生桥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焊膏过量或焊膏印刷后的错位、塌边。

焊膏过量

焊膏过量是由于不恰当的模板厚度及开孔尺寸造成的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选择使用0.15mm厚度的模板。而开孔尺寸由最小引脚或片状元件间距决定。

印刷错位

在印刷引脚间距或片状元件间距小于0.65mm的印制板时,应采用光学定位,基准点设在印制板对角线处。若不采用光学定位,将会因为定位误差产生印刷错位,从而产生桥接。

焊膏塌边

造成焊膏塌边的现象有以下三种

1.印刷塌边

焊膏印刷时发生的塌边。这与焊膏特性,模板、印刷参数设定有很大关系:焊膏的粘度较低,保形性不好,印刷后容易塌边、桥接;模板孔壁若粗糙不平,印出的焊膏也容易发生塌边、桥接;过大的刮刀压力会对焊膏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力,焊膏外形被破坏,发生塌边的概率也大大增加。

对策:选择粘度较高的焊膏;采用激光切割模板;降低刮刀压力。

2.贴装时的塌边

当贴片机在贴装SOP、QFP类集成电路时,其贴装压力要设定恰当。压力过大会使焊膏外形变化而发生塌边。

对策:调整贴装压力并设定包含元件本身厚度在内的贴装吸嘴的下降位置。

3.焊接加热时的塌边

在焊接加热时也会发生塌边。当印制板组件在快速升温时,焊膏中的溶剂成分就会挥发出来,如果挥发速度过快,会将焊料颗粒挤出焊区,形成加热时的塌边。

对策:设置适当的焊接温度曲线(温度、时间),并要防止传送带的机械振动。

焊锡球

焊锡球也是回流焊接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。通常片状元件侧面或细间距引脚之间常常出现焊锡球。

焊锡球多由于焊接过程中加热的急速造成焊料的飞散所致。除了与前面提到的印刷错位、塌边有关外,还与焊膏粘度、焊膏氧化程度、焊料颗粒的粗细(粒度)、助焊剂活性等有关。

1.焊膏粘度

粘度效果较好的焊膏,其粘接力会抵消加热时排放溶剂的冲击力,可以阻止焊膏塌落。

2.焊膏氧化程度

焊膏接触空气后,焊料颗粒表面可能产生氧化,而实验证明焊锡球的发生率与焊膏氧化物的百分率咸正比。一般焊膏的氧化物应控制在0.03%左右,最大值不要超过0.15%。

3.焊料颗粒的粗细

焊料颗粒的均匀性不一致,若其中含有大量的20μm以下的粒子,这些粒子的相对面积较大,极易氧化,最易形成焊锡球。另外在溶剂挥发过程中,也极易将这些小粒子从焊盘上冲走,增加焊锡球产生的机会。一般要求25um以下粒子数不得超过焊料颗粒总数的5%。

4.焊膏吸湿

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:焊膏使用前从冰箱拿出后立即开盖致使水汽凝结;再流焊接前干燥不充分残留溶剂,焊膏在焊接加热时引起溶剂、水分的沸腾飞溅,将焊料颗粒溅射到印制板上形成焊锡球。根据这两种不同情况,我们可采取以下两种不同措施:

(1)焊膏从冰箱中取出,不应立即开盖,而应在室温下回温,待温度稳定后开盖使用。

(2)调整回流焊接温度曲线,使焊膏焊接前得到充分的预热。

5.助焊剂活性

当助焊剂活性较低时,也易产生焊锡球。免洗焊锡的活性一般比松香型和水溶型焊膏的活性稍低,在使用时应注意其焊锡球的生成情况。

6.网板开孔

合适的模板开孔形状及尺寸也会减少焊锡球的产生。一般地,模板开孔的尺寸应比相对应焊盘小10%,同时推荐采用一些模板开孔设计。

7.印制板清洗

印制板印错后需清洗,若清洗不干净,印制板表面和过孔内就会有残余的焊膏,焊接时就会形成焊锡球。因此要加强操作员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心,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,加强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。

立碑

在表面贴装工艺的回流焊接过程中,贴片元件会产生因翘立而脱焊的缺陷,人们形象地称之为“立碑”现象(也有人称之为“曼哈顿”现象)。

“立碑”现象常发生在CHIP元件(如贴片电容和贴片电阻)的回流焊接过程中,元件体积越小越容易发生。特别是1005或更小钓0603贴片元件生产中,很难消除“立碑”现象。

“立碑”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元件两端焊盘上的焊膏在回流熔化时。

1.预热期

当预热温度设置较低、预热时间设置较短,元件两端焊膏不同时熔化的概率就大大增加,从而导致两端张力不平衡形成“立碑”,因此要正确设置预热期工艺参数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预热温度一般150+10℃,时间为60-90秒左右。

2.焊盘尺寸

设计片状电阻、电容焊盘时,应严格保持其全面的对称性,即焊盘图形的形状与尺寸应完全一致,以保证焊膏熔融时,作用于元件上焊点的合力为零,以利于形成理想的焊点。设计是制造过程的第一步,焊盘设计不当可能是元件竖立的主要原因。具体的焊盘设计标准可参阅IPC-782《表面贴装设计与焊盘布局标准入事实上,超过元件太多的焊盘可能允许元件在焊锡湿润过程中滑动,从而导致把元件拉出焊盘的一端。

对于小型片状元件,为元件的一端设计不同的焊盘尺寸,或者将焊盘的一端连接到地线板上,也可能导致元件竖立。不同焊盘尺寸的的使用可能造成不平衡的焊盘加热和锡膏流动时间。在回流期间,元件简直是飘浮在液体的焊锡上,当焊锡固化时达到其最终位置。焊盘上不同的湿润力可能造成附着力的缺乏和元件的旋转。在一些情况中,延长液化温度以上的时间可以减少元件竖立。

3.焊膏厚度

当焊膏厚度变小时,立碑现象就会大幅减小。这是由于:(1)焊膏较薄,焊膏熔化时的表面张力随之减小。(2)焊膏变薄,整个焊盘热容量减小,两个焊盘上焊膏同时熔化的概率大大增加。焊膏厚度是由模板厚度决定的,表2是使用o.1mm与0.2mm厚模板的立碑现象比较,采用的是1608元件。一般在使用1608以下元件时,推荐采用0.15mm以下模板。

4.贴装偏移

一般情况下,贴装时产生的元件偏移,在回流过程中会由于焊膏熔化时的表面张力拉动元件而自动纠正,我们称之为“自适应”,但偏移严重,拉动反而会使元件立起产生“立碑”现象。这是因为:(1)与元件接触较多的焊锡端得到更多热容量,从而先熔化。(2)元件两端与焊膏的粘力不同。所以应调整好元件的贴片精度,避免产生较大的贴片偏差。

5.元件重量

较轻的元件“立碑”现象的发生率较高,这是因为不均衡的张力可以很容易地拉动元件。所以在选取元件时如有可能,应优先选择尺寸重量较大的元件。

关于这些焊接缺陷的解决措施很多,但往往相互制约。如提高预热温度可有效消除立碑,但却有可能因为加热速度变快而产生大量的焊锡球。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,选择一个折衷方案。

请问下SMT制程工程师 都需要做什么工作?

不知道你在SMT是什么经验。我把这个职位的一些基础内容有和你说说:

1.SMT的各种工艺认知,如烘烤,印刷,贴片,回流焊,点胶,贴胶,冲型,折线,电测等

2.锡膏印刷钢板的设计,包括PAD的相关知识,零件相关知识,相应的锡膏开口知识。

3.回流焊接,包括锡膏的知识,温度曲线的意义及设定

4.SMT不良,桥接,空焊等的规格,识别,原因分析

5.各种分析手法,这是一个工程师的灵魂。

用到的多为6西格玛的一些手法,如层别分析(Mapping),流程分析(SIPOC),Wn分析(5W1E),图形分析(柏拉图,趋势图,箱线图等),再现分析。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及软件应用如(Minitab),需要很严谨的逻辑。需要一定的PPT报告能力

6.对制程中各种机台的熟悉,如印刷机,贴片机,回流焊,等等吧,很多。

工作内容:

1.新产品导入的制程设计(工艺,参数,治工具设计等)

2.产品良率提升(原因分析,对策导入)

3.各种专案(如效率提升,新技术研究等)

4.新材料,新制程的评估,导入

5.产线异常的分析及处理

6.客诉的处理

总之要达到的就是给你一个产品,你知道要经过哪些制程可以把它做出来,并且知道哪里可以良率高,哪里不能做,或不好做。

再者就是一个产品良率低。你能把它分析出原因,并且提升良率。

制程工程师,各个厂内分的都不太一样,细分有PE(产品工程师),ME(生产工程师)。前者技术面涉及较多,后者多跟生产挂钩,需要经常处理生产线的异常。

目前,工资和电子行业的相关职业,如品保,采购都差不多,符合电子行业的整体标准吧。北方低点,3000-6000吧。南方高点一般3年经验以上的能达到7000这样吧。这还得看公司是怎么样的,和个人的能力,相差挺多的。

SMT贴片容易出现哪些故障呢?

SMT贴片机不启动故障报警分析及排除方法:机器的紧急开关处于关闭状态:拉出紧急开关钮。电磁阀没有启动:修理电磁阀。互锁开关断开:接通互锁开关。气压不足:检查气源并使气压达到要求值。电脑故障:关机后重新启动。SMT贴片机贴装头不动故障报警分析及排除方法:横项传输器或传感器接触不良或短路:检查并修复传输器或传感器。纵项传输器或传感器接触不良或短路:检查并修复传输器或传感器。加润滑油过多,传感器被污染:润滑油不能过多,清洁传感器。SMT贴片机上板后PCB不向前走故障报警分析及排除方法:PCB传输器的皮带松或断裂:更换PCB传输器的皮带。PCB传输器的传感器上有脏物或短路:擦拭PCB传输器的传感器。加润滑油过多,传感器被污染:润滑油不能过多,清洁传感器。

发表评论